本文由生化环材摘编自2021年8月27日《科普时报》,原标题《核技术让蚊子“断子绝孙”》,作者科普时报记者 龙跃梅。生化环材对本文进行摘编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如有版权相关问题请联系我们。

    中山大学近日组建的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技术(昆虫不育)研发中心,在实验室使用射线辐照破坏雄蚊的生育能力,然后将这些不育雄蚊放到野外与野生雌蚊交配,使雌蚊没有子代,从而达到降低蚊媒病发病率的目的。中心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高度认可。

    8月20日是世界蚊子日。蚊子是传播疟疾、登革热、寨卡热等疾病的重要媒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蚊媒传染病造成死亡人数超过70万,蚊子也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动物”。

    研发中心主任吴忠道介绍说,与传统虫媒防治方法相比,这种做法不会产生化学污染,杀蚊选择性强,不祸及其他有益生物或害虫天敌,并且不会诱导蚊子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持久,是目前唯一有可能在一个区域内根除特定蚊虫、达到控制疾病传播的现代生物防治技术。

    今年6月,中山大学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约,成立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技术(昆虫不育)协作中心,双方在核技术蚊媒控制领域展开合作,在核技术和平科学利用上做出更多探索和成绩,尤其为发展中国家控制蚊媒传染病和国际公共卫生健康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为了推动研发中心的关键技术运用与转化,中山大学成立了国有投资为主体的蚊媒防控技术产学研运营公司——广州中大核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即中山大学“蚊子工厂”,于 2020 年 12 月建成并投产。

    未来,中山大学 “蚊子工厂 ”将建成亚洲地区绝育蚊大生产基地,预计生产车间产能将达每周4000-5000万雄蚊 , 以提供足够的绝育蚊虫,计划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三四个灭蚊示范点。

    2020年,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副教授、研发中心特聘研究员张东京受国际原子能机构邀请,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国家传染病中心为当地提供昆虫不育技术应用指导,并根据当地的情况提供了后续发展建议,提交国际原子能机构,并反馈给了当地。

    据吴忠道介绍,中山大学通过医学、生物学与核物理学的多学科交叉与跨学科领域合作,争取在不育蚊大规模生产技术和高效分离雄蚊的生产工艺等方面有重大突破。